欢迎来到 庆阳市科技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科技动态

一位“菜专家”的三件事——记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张建峰

来源:庆阳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5-12-29 14: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27日,室外的最低温度已经降到摄氏零度以下,而罗川村村民赵会绒家的日光温室里却如暖春,温度计显示27℃,室内芹菜和西红柿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这棚芹菜是今年农历九月初栽的,赶春节就能上市。现在我们家每年两棚菜能收入3万多元,这还要感谢张工帮我们村建起了设施蔬菜示范点,让我们村里人靠种设施蔬菜过上了好日子。”赵会绒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面对赵会绒的称赞,张建峰显得有些尴尬,他挠挠头谦虚地说:“我就是和乡亲们一起种种菜,这些年就干了三件事。”

帮助农民解决不接受的问题

张建峰是正宁县蔬菜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由于经常跟老百姓打交道,群众都亲切地称他“张工”“老张”“菜专家”。

张建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乡亲们建起了四郎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2006年,正宁县把四郎河川和嘉峪川列为蔬菜产业开发的重点示范区域,张建峰负责蔬菜大棚示范点建设。四郎河川和嘉峪川群众有种植露地蔬菜的习惯,对大棚蔬菜却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刚刚培育起来的地膜洋芋亩均收入1000多元,发展设施蔬菜的资金、技术、销路等都是群众最担心的问题,因此,他们的抵触情绪很大。60多岁的罗川村村民姚治祥带头组织群众公开反对,甚至扬言“你们要建菜棚就建在我老汉身上”。

为了解决群众不接受的问题,张建峰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做思想动员,听取群众意见,并得出结论:要推广设施蔬菜生产,首先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伤害,政府必须兜底。为此,他会同镇政府提出了和农户签订最低收入合同的办法,保证农民种菜收入不低于种洋芋的收入,并积极争取得到了县上的支持。

就这样,在村组干部和部分思想开明、接受新事物快的农民的带领下,群众慢慢地接受了,开始投工投劳、主动建棚。张建峰白天在田间地头搞规划,晚上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连4个月没回过一次家。经过12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当年10月终于建起了全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集中连片的126座蔬菜温室大棚。张建峰又巧打时间差,带领群众抢在大冻之前播种了秋延白菜、西芹等蔬菜,棚均收入1500多元。

帮助农民解决不会种的问题

杜永春的蔬菜大棚缓冲间墙上挂着两张用毛笔书写的“五浇五不浇”“病虫害防治技术”,上面详细地写着“晴天浇、上午浇、小水浇……”这是张建峰结合正宁川区总结出的经验,罗川设施蔬菜示范点几乎每个大棚缓冲间都挂着张建峰自己书写赠送的经验总结。

蔬菜生产的技术性、时间性强,生产环节环环相扣,技术服务必须及时到位。帮助群众解决不会种的问题是张建峰忙活的第二件事。

为了让群众都能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张建峰根据农民的需要,撰写印制了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等栽培技术资料,免费送到菜农手中。他给每个菜农都留了电话,始终和他们保持着联络。每年冬季,遇大风降温,不管半夜三更,还是狂风暴雪,张建峰都要把有关的人叫起来,没有电话的就用大喇叭喊。

2009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张建峰置办好年货,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过年。突然,他从手机上看到未来两天有大雪降温的信息。想到罗川村菜农经验不足,新建的日光温室和大棚可能被大雪压坏、蔬菜会被冻伤,他托人把年货带回去,自己骑着摩托车赶到罗川村,逐棚检查,指导帮助菜农做好棚内温湿度控制,预防低温天气带来的灾害。忙完这些回到家已是大年三十晚上了,70多岁的老母亲早已包好饺子,等他一起吃团圆饭。

多年来,张建峰把菜棚当成自己的办公室,没有上下班、节假日概念,只要群众需要,不管风吹雨打、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由于常年在大棚内工作,他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天一凉腿就剧烈疼痛。

帮助农民解决效益低的问题

如何提高川区设施瓜菜的市场竞争力,是解决了群众的技术难题后张建峰考虑的又一问题。

为了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张建峰带领蔬菜站干部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先后引进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新品种40多个,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15个蔬菜优良品种,使全县蔬菜名优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

2007年,山河镇店子村菜农范建都、王凯怕受损失,不听技术员劝解,坚持种植了大棚老品种西瓜。张建峰便与范建都、王凯二人签订了《赔偿责任书》,用自己工资担保,劝他们翻地重新种上了新品种西瓜。秋后,这两棚西瓜亩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使用老品种高出9000元。

同时,张建峰还总结出了“高垄栽培、膜下暗灌、平衡施肥、空中吊蔓”4项新技术,先后组织菜农示范推广了大棚育苗、瓜类嫁接、立体间套等新技术30多项,使拱棚、育苗、定温3项技术普及率达到100%;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宫河大葱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宫河大葱等4个地方标准》。2012年,正宁大葱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随着设施蔬菜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不断增加,张建峰和同事又协调指导建成了5个蔬菜批发市场,组建了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开通了农超对接渠道,不但满足了正宁城乡的菜篮子供应,还销往周边地区。多年来,张建峰先后在四郎河川区6个乡镇指导建成设施蔬菜示范基地1.7万亩,每年为菜农提供收入5450万元,人均增收3296元。四郎河川区蔬菜产业开发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当了几十年的蔬菜站站长,现年56岁的张建峰依然坚守在菜农的大棚中。“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啥事都能办好,只要把群众的‘一亩三分地’当成自己的责任田,种啥都能种好,只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对于张建峰来说,最开心的事还是和乡亲们一起种蔬菜。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杜斌伟